达闼机器人“爆雷”风波解析:具身智能的冰与火之歌
日期:2025-04-03 22:59:30 / 人气:21
1. 事件核心:达闼机器人陷入舆论漩涡
负面传闻:
上海、广州办公地“人去楼空”,被曝拖欠物业费、水电费。
此前已有裁员、欠薪传闻,社交媒体贴上“爆雷”“闪崩”标签。
官方回应:
公司声明:否认“停摆”“倒闭”,称业务基本盘稳定,聚焦人形机器人与云端大脑。
创始人表态:黄晓庆承认“遇到困难”,进行人员缩减和战略调整,正积极融资解决欠薪问题。
矛盾点:

北京办公区面积大幅缩水(从33层搬至38层,仅容数十人),与官方宣称的“稳定”形成反差。
一边是负面舆情,一边是官微频繁发布新合作(如与车企、政府签约),真实性存疑。
2. 达闼是谁?为何备受关注?
明星独角兽背景:
2015年成立,完成6轮融资,估值223亿元(IT桔子数据),资方包括软银、君证资本等。
主打“云端机器人”,产品如双足机器人XR4、服务机器人CloudGinger,曾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。
行业地位:
中国具身智能领域头部企业,与宇树科技、智元机器人等同属第一梯队。
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.1万亿元,达闼一度被视为潜在赢家。
3. 具身智能:资本狂欢还是技术革命?
市场火热面:
融资热潮:宇树科技、智元机器人等频获融资;新创公司“它石智航”天使轮融资1.2亿美元破纪录。
技术突破:机器人侧空翻、抓取等能力提升,Figure 01等海外项目加速迭代。
冷思考:
商业化难题: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质疑“客户在哪”,认为多数需求是“想象出来的”。
长周期风险:研发投入高、落地周期长,资本可能集中流向头部,中小玩家面临淘汰。
行业分歧:
乐观派(如众擎机器人):认为技术突破需长期投入,短期变现不现实。
悲观派(如部分VC):担忧泡沫化,偏好“快餐式”高回报项目。
4. 达闼风波的启示:AI赛道的生存法则
技术≠商业成功:
达闼虽技术领先,但管理(欠薪)、资金链(拖欠费用)问题暴露初创企业通病。
对比案例:宇树科技凭借四足机器人B端落地(巡检、物流)实现稳定现金流。
资本的双刃剑:
高估值依赖资本输血,一旦融资遇阻,极易陷入运营危机。
行业趋势:2024年AI投资趋冷,具身智能领域马太效应加剧,头部玩家或垄断资源。
落地为王:
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AI大模型,最终需解决“谁买单”问题(如工业场景、家庭服务)。
达闼需证明其“云端大脑”技术能规模化应用,而非仅停留在展会demo。
5. 未来展望:达闼能否绝地求生?
短期挑战:
解决欠薪、恢复团队信心,避免人才流失。
披露真实业务进展(如合作项目营收占比),挽回投资者信任。
长期关键:
聚焦垂直场景:如医疗护理、高危作业等需求明确的领域。
开放生态:学习波士顿动力,通过技术授权(如关节控制算法)实现变现。
结语:具身智能的“幸存者游戏”
达闼的风波折射出AI硬科技赛道的残酷现实——光有技术梦想不够,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。行业洗牌中,只有兼顾技术突破、商业化落地和资本运作的玩家,才能穿越周期。而对于投资者和从业者,或许该记住朱啸虎的提醒:
“不要为想象力买单,要为真实需求付费。”
作者:优游国际全球注册站
新闻资讯 News
- 胡静的"榴莲人生":一场豪门婚姻...04-25
- 《蛮好的人生》:胡曼黎的遭遇与...04-25
- 周星驰:在香港娱乐圈中活出尊...04-25
- 王楚钦与神秘黑发美女合影引热议...04-25